新聞週刊(229)
現在隨記者一起去回顧一下,百年前舊金山華人移民在天使島所經歷的艱辛歷史。
談起美國華人,特別是舊金山華人的歷史,』天使島』絕對是不可缺少的章節之一。這個花木蔥蘢,號稱舊金山灣水面上的祖母綠的小島,卻是很多第一代華僑的剜心之地。
第二代華僑 Andrew Don:「我的父母都在天使島上呆過。但是他們從未提起這段歷史顯然他們在這裡經受了痛苦。」
百年前,一批又一批的華人,或是為了家人團聚,或是為了追逐夢想,他們背井離鄉,遠赴重洋。而大西洋彼岸等待他們的,卻與他們的期待大相逕庭。他們被送往與世隔絕的 「天使島」,在島上那幾座孤零零的木屋中,等候漫長的甄別審查與檢疫。
第十屆美國國家擋案管理首席官員 David S. Ferriero :「以人們等待的時間為例,天使島以月計,(紐約)愛麗絲島以小時計。」
而這種無助的等待,不知湮滅了多少追夢人的熱情。
第二代華僑 Andrew Don:「提起『金山』,大家都說是金子的山。這是吸引他們來美國的因素之一。但是呆在這裡,在集中營裡,感覺完全不一樣。」
這段辛酸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舊金山的大地震,其所引發的火災,將當時舊金山華僑的資料付之一炬。這為很多嚮往美國生活的中國人提供了機會,他們改名換姓,假借在美華僑的兒女之名,移民美國,這也就是俗稱的paper son,「紙兒子」。為打擊對付「紙兒子」現象,美國政府設置了極為嚴格的親子核實程序。
20年代美國對華人親子核實現場模擬:「你哥哥的老婆是大腳嗎?」
20年代美國對華人親子核實現場模擬:「(你們村子的)第三條街上有幾戶人家?」
20年代美國對華人親子核實現場模擬:「第三條街第三戶人家是誰?」
20年代美國對華人親子核實現場模擬:「你們村子怎麼樣供水?」
20年代美國對華人親子核實現場模擬:「你們村子北面是哪個村子?」
類似以上的這種有關細節的盤問,在核實問答中有三四十個,被測試者如果答錯一個,就可以被判遣返。足見當時美國移民官員對華人的不信任。
伯克利大學商業經濟學院院長Bob Barde:「我認為在那個時代,絕大多數移民審核官員都認為,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在說謊。比如他們是誰,他們是做什麼的,他們來美的目的是什麼?」
也許矯枉過正,以儆傚尤的核實程式本無可厚非,但當時美國社會排華氛圍濃厚。而華人在天使島的遭遇,也就成了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的必然。
加州49區州議員Mike Eng:「(1882年的)排華法案,是為什麼如此多的中國人被拘留在這個島上。而沒有被批准進入加州,以及美國其他地區。」
天使島移民拘留所當時實行軍事化管理,男女分居而住。為了防止彼此串供,即便是夫妻,也不准見面。甚至妻兒,也要分離。
第一代華僑李:「當他們將男女分開的時候。我和我媽媽也分開了。(我還記得)那種地板。我們當時就睡在上面。」
走入拘留所遺跡,依稀可見當初拘留客們的生活。乍看之下,雖然光纖暗淡,空間還算寬敞。窗機明淨,桌臺上也擺放了不少生活用品。給人感覺這裡的生活並未有傳說中的苦悶。後來解說員介紹說,拘留所原始遺留物品,已經所剩無己。如今所見,絕大多數為世界各地民眾所捐送的上個世紀30年代左右的物品。目的只是為了營造當時年代的氛圍,並未能如實反映當初情況。實際上,這間不大的女寢室曾經擠滿了90張床。而這間男寢室更是擠滿了200張半米寬,1.5米長的睡鋪。特別從幾張舊照片上,當初惡劣的居住環境可見一斑。此外,拘留犯平時活動範圍也大受限制。沒有許可,只能在臥室和圍牆內的小院內走動。透過鐵網望去,倒可見海邊景色。只是窗外風景雖然好,無奈身陷囹圄中。對自由的渴望,也唯有寄託給騰風漂游的白雲。
新唐人記者李峰、甄文彪舊金山採訪報導。
其他推薦: